中国植物志
因网站整合,本页即将迁移至:www.iplant.cn/info/Citrus reticulata?t=z
意见建议 请 email: iplant@ibcas.ac.cn
FOC | FLPH | DCP | iPlant | admin    响应时间:0.25秒
柑橘
Citrus reticulata Blanco
中国植物志>> 第43(2)卷 >> 芸香科 Rutaceae >> 柑橘属 Citrus

14. 柑橘(通称)

Citrus reticulata Blanco, Fl. Filip. 610. 1837; Swingle in Webb. et Batc. Citrus Indust. 1: 413. 1943; Swingle et Reece in Reuth. et al. Citrus Indust. 1: 379. 1967; 中国高等植物图鉴 2: 561. fig. mala, 1972; 海南植物志 3: 54. 1974. —— C. nobilis Lour. Fl. Cochinch. 466. 1790; Engl. in Nat. Pflanzenfam. 19a: 337. 1931. —— C. deliciosa Tenore. Ind. Sem. Hort. Bot. Nap. 9. 1840. —— C. reticulata var. nustera Swingle in Journ. Wash. Acad. Sci. 32: 25. 1942 et in Webb. et Batc. Citrus Indust. 1: 415. 1943. —— Sinocitrus spp. Tseng 中国果树 2: 35. 1960,nom. seminud. —— C. madurensis auct. non Lour.; 海南植物志 3: 53. 1974.

小乔木。分枝多,枝扩展或略下垂,刺较少。单身复叶,翼叶通常狭窄,或仅有痕迹,叶片披针形,椭圆形或阔卵形,大小变异较大,顶端常有凹口,中脉由基部至凹口附近成叉状分枝,叶缘至少上半段通常有钝或圆裂齿,很少全缘。花单生或2-3朵簇生;花萼不规则5-3浅裂;花瓣通常长1.5厘米以内;雄蕊20-25枚,花柱细长,柱头头状。果形种种,通常扁圆形至近圆球形,果皮甚薄而光滑,或厚而粗糙,淡黄色,朱红色或深红色,甚易或稍易剥离,橘络甚多或较少,呈网状,易分离,通常柔嫩,中心柱大而常空,稀充实,瓢囊7-14瓣,稀较多,囊壁薄或略厚,柔嫩或颇韧,汁胞通常纺锤形,短而膨大,稀细长,果肉酸或甜,或有苦味,或另有特异气味;种子或多或少数,稀无籽,通常卵形,顶部狭尖,基部浑圆,子叶深绿、淡绿或间有近于乳白色,合点紫色,多胚,少有单胚。花期4-5月,果期10-12月。

产秦岭南坡以南、伏牛山南坡诸水系及大别山区南部,向东南至台湾,南至海南岛,西南至西藏东南部海拔较低地区。广泛栽培,很少半野生。偏北部地区栽种的都属橘类,以红橘和朱橘为主。

染色体数 X=9, 2n=18, 27, 36。

品种品系甚多且亲系来源繁杂,有来自自然杂交的,有属于自身变异(芽变、突变等),也有多倍体的(2n=36)。我国产的柑、橘,其品种品系之多,可称为世界之冠。

柑与橘的关系,各学派的见解各不相同,有认为是两个不同的物种,也有认为柑是橘与橙的杂交种。园艺学界通常以花的大小,果皮贴着果肉的宽紧程度,亦即果皮是否容易剥离,中果皮的厚薄及其色泽,种子的形状和子叶的颜色等性状来区分柑与橘。在生理上,橘较柑稍耐寒,橘的野生性状也较强(在海南岛山区、广西西北部、湖南西南部山地都找到半野生状态的橘树)。若取柑与橘的两个极端类型来比较,例如皱皮柑与黄皮酸橘,瓯柑与福橘,它们之间的区别十分明显.但是,介于柑与橘之间,存在着上述性状的一系列过渡类型,使得把柑与橘划分为两个可以截然区分的物种实际上十分困难。除非将二者之一只限于具有某一或二个特异的性状范围之内,例如蕉柑的果皮紧粘果肉,但是,这样处置的结果,正如前面讨论过的,势必出现为数更多的种。

橘类比柑类原始。在海南岛吊罗山山腹郁闭的常绿雨林中,有小乔木、树干不粗但树身挺直、结着少数几个果的黄皮酸橘,那是人烟罕见的地方,如果它仍然是人们扔下的种子生长起来的树,也足以说明它的野生性及其强大的生命力;在海南岛的其他山区,也可以采到群众称之为狗屎橘、臭屎橘的黄皮小橘类,在广东北部山区,也常常可以采到当地群众称之为山橘的黄皮酸橘及红皮酸橘类。在湖南西南部的江华,在海拔约300米的山坡疏林中采到称为野橘子的带花标本,它的花瓣背面是淡紫红色,只有雄花,它的28枚雄蕊的花丝大部离生,只有少数3-4枚的花丝下部合生。在道县,也采到了称为羊屎橘的半野生黄皮酸橘,果皮厚,种子多,特大,味甚酸且有特异(臭)气味。在广西各地,野生性状强的黄、红皮酸橘类也不少。

从系统分类学的观点看,宽皮橘作为一个种时,应以黄皮酸橘类为典型,也就是原始型,由它衍生红皮酸橘和各类甜橘。Swingle承认酸橘是宽皮橘一个变种。因为宽皮橘的命名模式是椪柑,椪柑是个古老的园艺栽培种。这样就成了本末倒置。田中长三郎除了把酸橘作为一个种外,山橘(其实也就是酸橘)也被认为是一个种。甜橘又是另一个种,年橘一个种,茶枝橘(柑)一个种,差不多凡橘都是种,这样的分类概念,是有分无类。虽然,在种以上他设置了层层分类等级,却比三名法还烦复得多,不足取。至于柑类,有认为是橘类与甜橙的杂交种,这观点较易为人们接受,但也不能把全部柑类看作是橘、橙的杂交种,因为有些柑的形态结构及其风味,或与甜橙类、或与橘类相差很大,例如皱皮柑,甚或瓯柑,它们的苦味不可能自甜橙或橘类获得,所以柑类的亲系很可能来自多源,比之橘更为复杂。

根据生物学特征结合经济利用,本志把宽皮橘分为两大类,即橘类和柑类。

Ⅰ. 橘

 (Ⅰ) 酸橘类 宽皮橘的原始型,果细小,淡黄色,果皮通常薄,果肉甚酸,常有异味,不堪食用;种子大,顶端尖,子叶及胚深绿色。叶片通常狭长,叶柄也较长。野生或野生性很强。通常用作砧木,以红皮酸橘类较优。主要分布于我国南部约北纬25°以南地区,局部因地理气候条件关系,可星散分布至稍北部地方。

  1) 黄皮酸橘类 果皮淡黄色,常有异味或甚酸。如广东、海南、广西、湖南南 部产的黄皮山橘、狗屎橘、羊屎橘、臭屎橘等,台湾产的立花橘也属这一类。

  2) 红皮酸橘 果皮红至深红色,有时有异味或甚酸。如广东、广西产的红皮山橘、香炉橘、暹罗橘、永福红皮酸橘等。

 (Ⅱ) 甜橘类 是酸橘的后起者,果一般较大,只有个别是特小的,果肉的酸分低,糖分增高,无苦味和异味,是食用果品,因长期栽培,品种品系最多,分布最广。

  3) 黄橘类 果橙黄或较深色,叶较狭长而尖,不甚耐寒。主要分布于南部,如 广东的年橘;广西的泡橘;湖南的滑皮橘;湖北的建柑;四川的土柑等。

  4) 朱橘类 果皮朱红至橙红色,果通常较小,叶较短而宽,耐寒。主要分布于 长江中下游,如江苏的了红、早红、青红橘;浙江的朱红、朱砂橘、迟红、七钱红;江西的九月黄、八月黄;贵州的京橘;湖南的朱红橘、金钱橘;四川的香橘、黄柑、米柑等。

  5) 红橘类 果大红或深红色,皮质脆.蜡层较厚,光亮,耐贮,果形甚扁,较朱橘类大,飘囊瓣也稍多,性耐寒。星散分布。如福建的福橘和潭橘;江西的小叶红橘;湖南的南橘(由福建引入);四川的小河橘、大红袍红橘,贵州的大红袍等。朱橘与红橘可能是黄橘从南向北及东北传播的过程中形成的,此中原因可能与气温及光照条件的改变有密切关系。

Ⅱ. 柑

 (Ⅰ) 苦味柑类 果皮淡黄至橙黄色,略粗糙至有皱劈,较难剥离,瓢囊壁有苦味(可能含柠檬苦素),经贮藏一段时间后苦味稍减,果肉的糖分也略增高,可能是甜橘类与含有苦味物质的酸橙、香橙或宜昌橙等的自然杂交种。多见于五岭以北,如湖南的皱皮柑(玛瑙柑),浙江的瓯柑等。

 (Ⅱ) 甜柑类 果皮橙黄至深橙红色,平滑至略粗糙,稍难剥离,无苦味;子叶有乳白色,也有淡绿色,或二者同时存在于一粒种子里。很可能是甜橘或酸橘与甜橙的杂交种,但果形通常较大的(每个重300-400克以上)如广西的沙柑、浙江的光橘等类型其亲系起源仍待研究。

我国的柑橘栽培,有籍册可稽的,不少于二千五百年的历史。《广东新语》中有“汉武帝时交趾* 有橘官,岁以甘柑进御.......唐有御园在罗浮** 一段,可知广东的柑橘种植至少也将有二千一百年的历史了。所谓橘官,是执行封建王朝向橘农强征橘税和负责选贡事务的官员。汉、唐至宋初,沿袭此制。王栐《燕翼贻谋录》(12世纪中期作品)有记述宋初以前的有关史实“承平时,温州、鼎州、广州皆贡柑子”。今产四会县的一品种称贡柑的据传即是旧时的贡果之一,其时还规定贡果未达京都前禁止橘农出售果品。长江以南各柑橘产区当以广州距当时的京城路途最远,而沿途所经各地,又有地方官僚的层层抽剥,这种贡制,真是如王栐评述的“重为人害”,曾多次激起群众的反抗,广东的橘农直至宋仁宗即公元1028年时始获免进贡柑橘。

汉代以前书册记载,只有橘柚而未见有柑橙。到了公元3世纪的《风土记》才有“柑橘之果滋味甜美特异者也”之句,《南方草木状》明确地提出“柑仍橘之属”。该书比《风土记》稍晚一些年份问世,是记述五岭以南的植物,可见柑起先发现于南方,随着社会的经济发展和人们的生活活动,柑也跟着历史进展从南方推种到长江流域一带。从文字记载上,橘先见于柑,但并不等于说从实体上柑起源于橘,正如前面说过的,是一来源更复杂的群,也可能其中有个别的“种”是与原始的橘平行发展。

据近代植物化学分析的资料表明,黄皮橘类、朱橘类大都含有川陈皮素,而红橘类则以红橘素为主。柑、橘类的叶、花、果皮等所含挥发油,黄酮类化合物及生物碱与甜橙类所含的大抵相同,只有少数不同和分量有差别。

* 按汉朝的郡县制,广东部分地区属交趾郡。

** 即今罗浮山。

(1) 年橘

cv. Nian Ju

果扁圆形,果顶部中央微凹,重50-65克,鲜橙黄色,光滑,皮厚1.5-2.3毫米,飘囊10-11瓣,果肉淡橙黄色,甜偏酸;种子10-18粒,粘滑,卵形,端尖且略弯勾,子叶深绿色,多胚。果期春节前后,是晚熟品种。

主产广东、广西。

湖南南部的滑皮橘与年橘同类属。

(2) 茶枝柑 大红柑,新会柑

cv. Chachiensis C. chachiensis Tanaka, Sinocitrus chachiensis Tseng.

果扁圆形,果顶略凹,柱痕明显,有时有小脐,蒂部四周有时有放射沟,纵横径4.6-5.9厘米×6.3-7.1厘米,重100-138克,深橙黄色,皮厚2.7-3.3毫米,瓢囊10-12瓣,果肉汁多,甜酸适度;种子15-25粒,端尖或钝,多胚。果期11-12月。

主产广东(新会、四会)。

茶枝柑与年橘各部形态都相似,但茶枝柑的叶无内卷性(两侧叶缘不向腹面卷起),果较大,果皮较厚且较粗糙,花器也较大。较明显不同的是茶枝柑的花柱粗而短,柱头比子房大,果皮脆而易折断,油胞显著,年橘的花柱纤细而长,柱头比子房小或等大,果皮薄而韧,油胞甚小,曾勉教授将茶枝柑划入橘类《中国果树》 2: 36. 1960),本志从之。

茶枝柑的果皮制干即为中药陈皮,是陈皮正品。王好古《汤液本草》(公元1248年)载:“或云与陈皮一种,.......日久者佳,故称陈皮”。历来所称陈皮,原出广州,故又称广陈皮,就是茶枝柑的果皮。现药材商品已将行柑的果皮也列入陈皮之列。至于杂果皮则因产地不同而有异,即包括各类柑皮和橘皮,也还有用橙皮代替的。杂果皮的质量较差,或在药效上各有所宜。但医家以陈皮贮藏日久者为优。

(3) 行柑 四会柑

cv. Hanggan C. suhoiensis Tanaka, C. suhuiensis Tanaka, C. reticulata var. szehuikan, suhoikan. Sinocitrus suhuiensis (Tanaka) Tseng.

通常称四会柑是包括行柑、甜柑和贡柑三个品种的共称。行柑是从甜柑选育出来,贡柑则似是柑与甜橙的杂交后代,贡柑的果皮通常不作陈皮代品。甜柑又分细叶和大叶两系。它们的果通常较扁,果顶微凹或圆,蒂部圆,有多条不明显的放射沟,果皮较薄,平滑而光亮,果皮及飘囊壁均较韧,种子阔卵形或近圆形,顶端钝或极少短尖,果肉味甜,风味好。

主产广东(四会)。

(4) 椪柑* 有柑,芦柑**,汕头蜜柑,广东蜜柑,凸柑,蜜糖柑。

cv. Ponkan*** C. poonensis Tanaka, Sinocitrus poonensis (Tanaka) Tseng, Swatow orange, Lou Kan, Mi Tan Kan, Wonurco, Chinese Honey.

果扁圆形,或蒂部隆起呈短颈状的阔圆锥形,顶部平而宽,中央凹,有浅放射沟,纵横径5.1-6.1厘米×6.1-7.8厘米,重136-187克,也有较小或更大的,橙黄至橙红色,油胞大,油量多,皮粗糙,松脆,厚2.7-3.5毫米,甚易剥离,瓢囊10-12瓣,果肉嫩,汁多,爽脆,化渣,味甜;种子少或无,子叶淡绿色,多胚。果期11-12月。

主产台湾、福建南部、广东东部。

品系多,湖南的梅柑,云南建水的白橘,西双版纳的版橘均属此类。有早熟及迟熟系。有软枝和硬枝系,果有短颈的属高蒂系,福建潭浦地区的八卦芦或硬芦属此系,品质甚优,但不便于包装。

园艺学者认为椪柑属于橘类,以其花较小,果皮松为依据,但它的子叶颜色与典型的橘差别较大。

* 椪,读Peng,广东东部,福建南部的地方方言,或读如Pang,为松皮或空心之意。原字写成冇,其意为无,无与冇,实为谐音,现已写成椪。

** 芦,原为福建南部与广东东部的地方方言,意指软绵绵的,即成熟的果因果皮离开果肉手压有软绵绵之感,故芦为表意之词。但清代吴应逵《岭南荔枝谱》称“果非核种者”称为芦。

*** 旧译 Ponkan,早已为国际园艺学者采用,亦为商品名,本志沿用之。

(5) 扁柑 州柑、柿饼柑、肚脐柑

cv. Bian Gan

果扁圆形,顶部微凹,常有小脐,纵横径4.1厘米×66厘米,重约110.6克,橙红色,皮厚2.3毫米,光滑,瓢囊11-14瓣,果肉深橙黄至橙红色,汁略少,渣稍多,味偏酸。果期11月。

主产广西各地。栽种较普遍,栽培史长,品系多,也有无脐的。

(6) 十月橘 冰糖橘

cv. Shiyue Ju

果扁圆形,顶部浅凹,蒂部微凸,纵横径3.8-4.2厘米× 4.8-5.5厘米,重53.2-62.3克,深橙黄色,部分橙红色,常有绿色色斑,皮厚2-3毫米,瓢囊8-10瓣,果肉脆,味浓甜;种子20粒或少籽,多胚。果期农历10月。

主产广东(四会)。

四会县还有比十月橘早熟的一个品系。称为八月橘,又称砂糖橘,风味不如十月橘甜。

(7) 九月黄

cv. Erythrosa Citrus erythrosa Tanaka, Sinocitrus erythrosa (Tanaka) Tseng

果扁圆形。果顶微凹,有小突柱,果基有细肋纹,纵横径约3.5厘米×4.5厘米,重46-52克,朱红色,皮厚约2.3毫米,瓢囊7-9瓣,果肉橙红色,汁多,味甜;种子10-15粒。果期10月。

主产江西三湖地区。

(8) 朱红 大红袍,朱砂橘,朱橘

cv. Zhuhong

果扁圆形,果顶稍凹,有时有小柱突,纵横径3-5厘米×4-6.5厘米,重40-70克,朱红色,略粗糙,皮厚2.5-3毫米,瓢囊约8瓣,果汁中度,味略甜;种子约15粒,多胚。果期11月下旬。属朱橘类。

主产浙江(黄岩、衢州)。

(9) 早红 早橘子,洞庭红

cv. Zaohong

果扁圆形,果顶略凹,无柱突,纵横径2.5-4.5厘米×3.5-5.5厘米,重40-60克,深橙黄至橙红色,平滑,光亮,皮厚2-3毫米,飘囊8-9瓣,汁少味甜,不甚化渣,回味微带苦;种子约15粒。果期10月上旬。属朱橘类。

主产江苏洞庭山一带。

(10) 槾橘

cv. Tardiferax C. tardiferax Tanaka.

果短圆锥形或扁圆形,果顶微凹,蒂部略隆起,纵横径约5.5厘米×6.8厘米或更大,重80-140克,深橙黄色,皮厚3.5毫米,果心大而空,飘囊9-10瓣,果肉嫩,汁多,初熟时味偏酸,贮藏后变甜;种子约10粒,单胚。果期11月下旬。

主产浙江(黄岩)。

(11) 早橘 黄岩蜜橘

cv. Subcompressa C. subcompressa Tanaka, C. nobilis var. subcompressa Hu.

果扁圆形,果顶浅凹,蒂部有纵沟纹,纵横径3.6-4.5厘米×4.9-7.5厘米,重70-100克,橙黄色,皮厚1.5毫米,光滑,瓢囊8-11瓣,果肉淡橙黄色,味甜,风味略淡;种子约14粒,多胚。果期10月中下旬。

主产浙江(黄岩等地)。

是早熟品系,不耐贮,贮藏2个月后,果汁减少,味变淡。

(12) 南丰蜜橘

cv. Kinokuni C. kinokuni Tanaka, Sinocitrus kinokuni (Tanaka) Tseng.

果扁圆形,果顶平或微凹,有小柱突或无,果蒂部常隆起,有肋纹,或平而无肋纹,纵横径2.8-3.8厘米×3.9-5.0厘米,重25-50克,橙红色,皮厚1.7-2.3毫米,飘囊9-10瓣,果肉深橙黄色,细嫩,多汁,味浓甜,通常无种子。果期11-12月。

主产江西南丰等各地。其他省区少量栽种。

有3个品系,大叶系的果最大,小叶系的果最小,但味最甜,高蒂系的果蒂部隆起。

南丰蜜橘被认为是乳橘系,浙江黄岩的乳橘与它很近似,在浙江又称莳橘、金钱蜜橘、金钱橘或乳柑。福建的邵武蜜橘等都属于此类。它的栽培史有一千三百年以上。果形小,皮薄,橙黄色,味甜,无或少籽。

(13) 福橘

cv. Tangerina C. tangerina Tanaka, Sinocitrus tangerina (Tanaka) Tseng.

果扁圆形,果顶部凹陷,蒂部四周常有放射沟,纵横径5.8-6.0厘米×6.4-7.5厘米,重100-140克,大红至深红色,皮厚1.8-2.4毫米,质脆,果心大而空,飘囊9-12瓣,果肉暗红至紫红色,甜稍带酸,不甚化渣;种子16-25粒,多胚。果期11月。

主产福建(福州、潭州地区)。长江两岸各省区多栽种。

福橘是红橘的典型代表,浙江的漳橘、湖北的川橘等都属此类。品系多,有大果与小果,扁果与圆果,厚皮与薄皮等系。漳橘的果皮较厚且粗糙,颜色鲜红,与福橘有差异。

(14) 玛瑙柑 皱皮柑

cv. Manau Gan ? Citrus verrucosa Tanaka, Sinocitrus verrucosa Tseng.

果扁圆形,果梗凹陷,果基四周有肋状突起,形成多条沟纹,纵横径约5厘米×6.8厘米,重约100-110克或更重,橙黄色,皮厚3.5-6.2毫米,粗糙,有明显皱劈,油量多,有异味,果心空,瓢囊8-11瓣,果汁较少,味偏酸且苦;种子约10-24粒,子叶乳白色,多胚。果期11月。

主产湖南西部各地。

(15) 沙柑

cv. Nobilis Citrus nobilis Lour., Sinocitrus nobilis (Lour.) Tseng.

果扁圆形,果顶有不甚明显的环圈。有时有脐,果蒂四周有浅短放射沟,纵横径约5.3厘米×7.3厘米,重159克,橙黄色,较光滑,皮厚3.5-3.9毫米,稍难剥离,瓢囊10-13瓣,果肉橙黄色,汁多,瓢壁韧,不化渣,味清甜;种子大,6-19粒,子叶淡绿色,多胚。果期11月。

主产广西西部。

沙柑的果还有较大的,纵横径6-7厘米×8-9厘米,重300克。沙柑也不可能是橘橙杂交种。

(16) 瓯柑

cv. Suavissima C. suavissima Tanaka, Sinocitrus suavissima (Tanaka) Tseng.

果扁圆而略长,或葫芦形,果顶有细沟纹或无,蒂部隆起,纵横径4.5-5.8厘米×5.1-5.6厘米,重60-90克,橙黄色,果皮厚3.5毫米,粗糙,果心实或半充实,瓢囊8-12瓣,果肉嫩,汁多,味甜带苦;种子约10粒,子叶嫩绿或带乳黄色,多胚。果期11月下旬。

主产浙江(温州)。

瓯柑的果肉味甜,但果皮和瓢壁有苦味,大抵含少量柠檬苦素。

(17) 温州蜜柑

cv. Unshiu C. unshiu Marc., Sinocitrus unshiu (Marc.) Tseng.

叶片质地较厚,墨绿色,叶缘具明显的圆或钝裂齿,顶端凹口亦明显,中脉在叶面明显凸起,侧脉通常在叶面亦微凸起,与黄岩早橘及本地早的叶最近似,但叶柄较长且略粗壮,通常长1.5-2厘米,个别品种的则长1厘米以内。花大;花瓣长可达3厘米,宽达8毫米,也有长约1.5厘米的;花萼裂片长3-4毫米;柱头与子房略窄;花梗通常粗而长,长可达12厘米。果扁圆形,大小不一,重量差异也较大,橙黄至橙红色,油胞大,凸起,果心空,瓢囊8-12瓣,瓢壁稍厚,果肉嫩,质脆,甜酸适度,通常无种子。果期10月上旬至12月。

产长江以南各地,但北回归线以南很少种植。

温州蜜柑的原品种起源于我国,据考证,约在500多年前(一说300余年)传入日本,它可能是由浙江产的本地广橘(属柑类)的实生变异。目前我国栽种的品系是从日本引回,有些是从引进品系中经多年栽培后产生的新系。目前较普遍栽种的有龟井、宫川、元红、松木、茶山、尾张、池田等品系。

因品系不同和栽培条件的差异,其果汁的含分相差也大。

温州蜜柑宜栽种于较温冷气候的地区。容易产生芽变,故品系较复杂。以其无种子、肉嫩、甜酸适度的特点,是目前制柑橘罐头的主要品种。

(18) 本地早 本地早橘,天台山蜜橘

cv. Succosa C. succosa Tanaka.

叶质较厚,类似温州蜜柑的叶,但通常较短小。果扁圆形,果顶微凹,重约50-80克,深橙黄色,略粗糙,皮中等厚,果心小,瓢囊8-10瓣,瓢壁薄,果肉橙黄色,柔嫩,汁多,化渣,甜而少酸;种子约10粒,近年新选出平均少于1粒种子的品系。品质优良,抗寒性强,但结果年龄较迟,最迟的要十多年才达结果年龄。果期11月上旬。

主产浙江(黄岩)。江西、福建、湖北、湖南、四川等各地引种。

果肉风味浓,品质优,也是制橘子罐头的优良原料。

(19) 蕉柑 桶柑、蜜桶柑(福建),招柑(台湾)

cv. Tankan C. tankan Hayata, C. nobilis Lour. var. tankan Hayata, Sinocitrus tankan (Hayata) Tseng, Cheo kan.

果圆或阔椭圆形,两端近于圆,蒂部有时有甚浅的放射沟数条,重约95-147克,深橙黄至橙红色,油胞大,微凸起,皮厚3.3-4.3毫米,较难剥离,果心略充实而绵质,瓢囊9-11瓣,果肉甚柔嫩,化渣,多汁,甜酸适度或稍偏酸;种子2-6粒或无籽,多或单胚,多胚时子叶有嫩绿及近于乳白二色,单胚时子叶近于乳白色。果期11月中至次年1月。

主产台湾、福建南部、广东东部。

蕉柑的成熟期一般较晚,近年来选出较早熟的品系。

蕉柑是甜橙与橘类的杂交种,可能是杂交后与甜橙回交的后代,它的果皮粘连于飘囊壁上相当紧密而偏于橙皮,瓢壁的柔嫩性也类似于橙,它的单胚种子无疑也属甜橙类,但它的多胚种子明显地显示其杂种性状,蕉柑的叶片比橘类的通常较大但比甜橙类的则较狭小,叶柄较长(1-1.5厘米)以及狭线状的其叶则又偏向于橘类。

知识共享:署名-非商业性使用-禁止演绎 1997《中国植物志》第43(2)卷 201页 PDF
中国植物志系统位置
被子植物门 Angiospermae
双子叶植物纲 Dicotyledoneae
原始花被亚纲 Archichlamydeae
芸香目 Rutales
芸香亚目 Rutineae
芸香科 Rutaceae
柑橘亚科 Subfam. Aurantioidae
柑橘属 Citrus
柑橘亚属 Subgen. Citrus
扫一扫,在手机上继续查看
logo_frps
版权所有  ©  1959-2004  中国科学院《中国植物志》编委会  科学出版社
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(系统与进化植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)数字植物项目组
京ICP备13006946号-2         我有话要说